自治區國資國企勤廉榜樣 | 鄧春萍:用勤發展事業,用廉踐行初心
發布于 2023-02-21 11:33:37 次瀏覽
近日,自治區國資委黨委發布《關于表彰2022年自治區國資國企勤廉榜樣的通知》,其中,廣西文化產業集團旗下廣西電影集團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中心主任鄧春萍獲此殊榮。
下面,讓我們一起認識鄧春萍,看看她那平凡中彰顯著不平凡的勤廉故事。
自2012年加入廣西電影集團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中心以來,鄧春萍扎根廣西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事業已有10年。
10年里,譯制中心和鄧春萍的工作獲得了肯定。譯制中心先后榮獲自治區“少數民族語文工作先進集體稱號”、“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稱號”和“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稱號”等榮譽;鄧春萍也榮獲過廣西文化產業集團“優秀共產黨員”、“全區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先進個人”和“2021年廣西三八紅旗手”等榮譽。

用 “ 勤 ” 發展事業
廣西是全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區。少數民族地區雖然有著自己的語言,但大多沒有相應的文字,而且“十里不同音”的現象十分普遍,光是壯語就有百色、靖西、都安和崇左等不同版本。“在這樣的語言環境下發展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事業,需要克服的困難和挑戰,需要花費的精力和時間遠比想象的要多得多。”鄧春萍說。
“譯制中心成立之初,少數民族配音員隊伍是我們面臨的第一大難題。”鄧春萍說,“為了節約經費,我們與配音員之間都是合作模式,這些都給我們招募、留住配音員帶來極大困難。為尋找到合適的配音員合作,我們需要奔走于廣西各個市縣,深入到農村地區和邊遠山區,有時需要幾經周折。”
用 “ 勤 ” 奉獻事業
秉持這一理念,他們在一座70年代建的小辦公樓里的3間錄音室,克服了設備陳舊老化、人員緊張分散、經費短缺等困難,在復雜且長的譯制過程,經常加班加點進行譯制工作,從剛開始的每年譯制30部、50部、80部,再到如今每年100部影片,譯制質量在全國11個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中心名列前茅,鄧春萍前后參與譯制了200多部影片,并榮獲多項政府和行業獎。
時至今日,譯制中心的設備已更新換代,可承擔廣西區內壯語、苗語、侗語三個語種八個方言,以及毛南語、京語、仡佬語、仫佬語等語種的電影譯制工作,累計譯制少數民族語電影753個節目,少數民族語電影放映訂購約18萬場次。但他們并沒有滿足,自2020年以來還譯制了系列農業科技壯語科教片、普法影片共55部,積極助力國家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工作;大膽嘗試將《天琴》《阿佤山》和《風物東蘭》等國產故事片、紀錄片譯制成越南語、柬埔寨語等東盟語種推向東盟,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促進與東盟的文化交流互鑒。
用 “ 廉 ” 踐行初心
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是一項文化公益事業,鄧春萍一直十分審慎地做好國家每一筆專項資金的使用,嚴格執行譯制經費的使用規定和審批流程,確保每一筆專項資金都管好用足。工作中她清正廉潔,嚴格恪守廉潔自律各項要求,始終將自己置于黨和群眾的監督之下,將黨員干部“沖鋒在前,愛崗敬業”植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工作扎實,作風過硬,時刻不忘初心。

在她的帶領下,譯制中心始終保持廉潔本色,與各地市譯制單位、人員保持親清的良好合作關系,共同推動廣西少數民族語譯制事業不斷發展。此外,譯制中心還會經常譯制有關先進人物、歷史偉人的勤廉故事,如《焦裕祿》《楊善洲》《周恩來回延安》《鄧小平小道》等影片,讓少數民族地區群眾能夠在自己的民族語言和方言中感受勤廉文化,提升了勤廉文化的傳播力和感染力,為推動勤廉文化 “ 飛入尋常百姓家 ” 做出貢獻。
文稿:集團黨委宣傳部
編輯:集團黨委宣傳部